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宗教知识
 
茨中天主教堂: 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寺”
作者:杨增适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7/5/24

澜沧江自西藏流入云南德钦后,在怒山山脉和云岭山脉的挤压下,一路水深流急,江面奇窄,相传被猎人撵急了的獐子能一跃而过,故德钦藏语称其为“雅曲”,意为獐子河。可是,江水流至燕门乡境内后,江面豁然开阔,深蓝色的江流,酷似月色,故又名“达曲”(月亮河)。华丰坪村附近,宁静的江水轻轻绕过一乳形神山,远远望去酷似一弯月牙。读过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不少人都惊喜地发现:这位小说家在他的作品里着力描写的蓝月亮峡谷并非凭空臆造,借用的正是这里的地名及风土人情。更令人拍案称绝的是,希尔顿用他的神来之笔塑造的“香格里拉寺”,能在蓝月亮峡谷下游找到它的原型,这就是雄踞于茨中村民居中央的天主教云南铎区主教座堂——茨中教堂。

 

 

茨中,藏语意为“六个小村落组成的村庄”,可见在山高坡陡平地如金的澜沧江上游大峡谷里是一块较大的坝子。茨中依山面水,气候温和,梯田层层,果茂粮丰。每当盛夏来临,环绕农舍的一个个葡萄园里透出“玫瑰蜜”沁人心脾的芳香。被誉为“高贵夫人”的法国纯种玫瑰蜜葡萄,为何远渡重洋来到茨中安家落户?这样难得的故事情节却被天才作家疏忽了,于是在他的作品里,香格里拉寺的“玫瑰蜜”才被热带水果香蕉所代替。原来传教士在茨中修建教堂的同时,发现这里拥有与波尔多极其相似的地理气候特征,于是他们从家乡引进了“玫瑰蜜”种苗。几年后,葡萄在茨中大量繁殖。茨中人品尝到“洋果子”,喝上了自产的“洋酒”,这在藏区算得上一件稀罕事。在藏传佛教深深扎根的地域内,藏族和纳西族聚居的村寨里,屹立着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教堂的来历与一百多年前那场清王朝求和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1861年,法国传教士开始筹建教堂。三年后,一座土木结构楼房建成,主楼上下共15间,还有土掌房3间。这就是德钦县境内最早的天主教堂——茨姑教堂,茨姑因修建教堂而被世人知晓。1874年之后,教堂被毁坏,但在十年之后又被重修。

 

又十年后,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茨中天主教堂竣工。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虽无画栋雕梁,目尺回廊,倒也清丽典雅,古色古香,为少数民族杂居的茨中坝子平添了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宽敞的大院内有音乐室、图书室、浴室,与居室连为一体。东、北两面为畜厩、厨房,还辟有花园、菜园和葡萄园。依托教堂而建的修女院,曾有来自盐井、贡山等地的修女居住。小学校则招收教民子弟免费入学。在飞檐翘角的大门两侧,写着汉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意味着修建教堂历时十年的艰辛。

 

在漫长的时光中,天主教文化与当地的藏文化、纳西文化相互融合,当地居民从观念到生活方式、日常起居,都发生了变化。也许,这就是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中所张扬的香格里拉文化现象。

 

1987年12月2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茨中天主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各级政府多次拨款维修。2006年,茨中教堂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中西合璧建筑,重放异彩。

 

茨中教堂,是不是“香格里拉寺”不重要。不过,茨中教堂,是一个还未完全解开之谜。那里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说明:茨中教堂修建的时间,有文章记载为“1909年修建,1921年竣工,历时12年”。本文采用了刘文义先生提供的资料,为1884年修建,1894年竣工,历时10年。刘文义先生曾任迪庆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茨中人,其父刘有禄生前任教堂管事,通晓藏、汉、拉丁等多种文字。

 

杨增适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