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文化
 
王正乾:丹青重现老昆明
作者:罗嘉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7/5/31

丢“小胰子”挤“油渣”,弹“酸角核”吹“青蛙”,跳“小黄牛”玩“斗鸡”……尺寸不大的画卷上,漫画家王正乾老先生通过简单的勾勒并辅以水彩,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数十年前昆明城孩子们的游戏场景。

 

尽管今年已经87岁高龄,但自幼与美术结缘的王正乾,依然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纸笔,有事儿没事儿总喜欢画上那么一两笔。采访期间老人说,人这一辈子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平生能做好一件事,已实属不易。

 

正是凭着这么一股韧劲儿,退休20多年来,王正乾以细腻的线条与五光十色的水彩,将往昔昆明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一付诸画卷之上,创作了100多幅以“老昆明市井百态”为主题的漫画作品。通过一幅幅主题鲜明、风格各异、内容翔实的画卷,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自触摸到了那个看起来陌生、聊起来又觉得充满传奇的“不一样的春城”。

 

 

仗笔赴革命

 

初夏的几场雨,为炎热的昆明送来了几丝凉意。王正乾端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和我们聊着他最近所画的一些作品。衣着朴素、言语亲和、毫无架子的他,言谈举止间显露出一股老派知识分子的气质。

 

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老人去年底创作的《迎亲人》。画面上方,红色的火车头在铁轨上奔驰;铁道两旁,身着浅黄色军装的解放军与前来劳军的昆明市工联会代表们热情地打招呼,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八一军旗在空中飘扬,喜庆的鞭炮在节节燃放。漫画描述的是1950年解放军经川滇铁路进入云南追歼国民党残匪途中,受到昆明市民热烈欢迎的场景。

 

“和影视剧中的不一样,当时解放军乘坐的火车头是全部漆成红色的,名叫‘解放号’。”老人介绍说,自己曾亲自参与了迎接解放军,印象特别深刻,觉得有纪念意义,便把当时的场景以漫画的形式画了出来。

 

和许多其他进步青年一样,彼时的王正乾盼解放军入滇,正如大旱之望云霓。

 

王正乾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云南近代以来最动荡的时期。尽管时光已经过去近80年,但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1938年9月28日这个魔鬼降临的日子。那天,日军开始空袭昆明,原本宁静祥和的春城瞬间变成地狱;此后接二连三的轰炸,使得无数无辜的百姓葬身火海。

 

为躲避战乱,王家举家投奔龙陵亲戚家避难。但到龙陵没多久,日军又开始进攻腾龙地区(腾冲与龙陵)。在又一次的逃难之中,10多岁的王正乾和不到10岁的弟弟与母亲走散,被日军强掳到了松山之上,并亲眼见到日本兽兵百般奴役和肆意屠杀中国难民。后来在游击队员的帮助下,王家兄弟俩得以成功逃脱日军魔爪,又在难民住地与母亲奇迹般重逢,并艰难地回到昆明。

 

颠沛流离、强寇入侵让童年时的王正乾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虽然一个小孩子做不了什么,但每天我都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些飞机、坦克、机关枪打日本人的图画,心里盼着中国能够早日打败日本。”而当时昆明街头越来越多的抗日题材宣传画,也让这个少年备受鼓舞,激励他走上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正乾从一个同学那里得到了一本丰子恺的漫画集。他对丰子恺那毛笔粗线条的画风一见倾心,开始试着模仿。同时,昆明民众教育馆(现文庙)也在假期开设了美术学习班,王正乾在刘文清、熊秉明、关山月(东北人)等大师指点之下,逐渐打下了中西方绘画的基础。

 

抗战胜利后的云南并没有让人们真正迎来期盼已久的和平。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昆明的时局也开始变得动荡不安。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王正乾成为了进步青年中的一分子,并毅然投入到“一二·一”、“七·一五”、“昆明保卫战”等历次运动与战斗中。

 

在革命运动中,王正乾深刻地认识到思想宣传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漫画比油画和国画更适合学运的需要,只要有纸笔就可以工作,简单又省时。他在担任学联漫画组组长时,曾绘制了多幅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镇压和迫害民主人士的讽刺漫画。这些作品随之出现在游行队伍中,或被张贴在大街小巷的醒目位置。为此,王正乾曾身陷囹圄;同时,反复的实战训练,也提高了他的绘画技巧。

 

新中国建立之后,王正乾发挥特长,创作了一系列歌颂新中国的时政漫画。即便是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也没有放弃创作。拨乱反正之后,王正乾在工作岗位上佳作频出,其中,《正点有罪》、《秀才入学》、《牛角挂书》等针砭时弊的画作因寓意深刻和画风干练,多次在全国性和省部级比赛中夺魁,其本人也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首届理事。

 

 

余生画尽老昆明

 

上世纪90年代退休之后,王正乾并没有像大多数老年人那样选择颐养天年,而是充分利用闲暇时光积极开创自己的漫画事业“第二春”。“我这一辈子基本都住在昆明,亲眼见到生活的蒸蒸日上和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趁着自己手脚灵活,应该把昆明的昨天画出来留给后人。”

 

在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尝试之后,王正乾开辟了以彩墨技法绘画老昆明风情的创作新路。这一画就是20多年,至今没有停下笔来。

 

而在创作中,王正乾坚持“真实第一”的原则,力求原汁原味地反映事物原貌。“举例来说,我们今天的服装、日常用品,和过去是有许多不同的。如果在细节上不假思索,把今天的东西画进去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也违背了创作的初衷。我笔下的作品,所有场景都是个人的亲历亲见亲闻,容不得半点虚假。”

 

“巧克力、口香糖、洋皮鞋、军用毯,遍街摆上摊。车载艳装女郎,舞池高鼻醉汉,宪兵街头站。”在《抗战时街头一景》中,王正乾将黄头发、高鼻梁、坐吉普招摇过市的美国大兵和昆明街头美货遍地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在《玩友》中,提笼玩鸟、吞云吐雾的纨绔子弟形象经过王正乾的处理,也顿时跃然纸上。而“浪迹茶肆酒楼,朋友交往肤浅,口口声声义气,有祸寻时无踪”的题诗,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旧社会富家公子和社会闲杂人等呼朋引类、口称仁义的虚假情谊。在《新婚》中,鼓乐齐鸣、鞭炮作响的新娘在亲戚的簇拥下,紧闭双眼、颇显无奈地走向花轿。一句“鞭炮响神思乱,花轿催得心慌,婚事父母包办,未来甚觉茫然”刻画出了旧时代包办婚姻中,妇女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担忧之情。

 

采访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幅幅作品,均是老昆明生活的具体再现。它们比文字更鲜活,比照片更传神,比口述更精彩,也许,这也正是“老昆明市井百态”系列漫画的魅力所在。

 

为了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看懂漫画所要表达的内容,王正乾确定了构思为骨、画面为肤、配诗为魂的三位一体创作风格。让人能通过画面读懂文字,又能借助文字进一步了解画面的深层内涵。

 

细细观赏,我们会发现,画中的部分图景让我们产生时而熟悉、时而陌生之感。如“瓦猫”“鏾鸡匠”等,是我们幼时曾亲眼见到,如今却渐行渐远的民风民俗;而有的如“补碗匠”“焚字纸炉”等却是年轻人闻所未闻的历史再现。

 

然而,老昆明的故事实在太多,单凭一己之力创作一整套相关漫画集绝非易事。王正乾说,自己就像是穿上了《红菱艳》中的魔鞋一样,一下笔就要一口气画完,哪怕画到腰酸背痛也在所不惜。“近年做了白内障手术,休息了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浑身不自在。康复之后,一画画,整个人都好多了。”

 

目前,王正乾所创作的部分老昆明题材作品,已于2015年底被云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而一些单位,也会不时拜访他,请老人创作一些某类题材的漫画。在给省档案馆的藏品中,他曾写下过四句话:“为文化传承献薄力,为历史记忆留足印,为自己献出一颗丹心,为社会添一分正能量”。当谈及未来的打算时,王正乾说,自己仍将沿着漫画这条路前行,将创作进行到底。

 

(民族时报记者   罗嘉   文/图)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